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印度的武器采购一向充满变数和戏剧性。2024 年的一次大规模空军采购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就在上一批 36 架法国“阵风”战机交付仅 4 个月后,新德里又很快提出了更大规模的补强计划。
这项新计划拟以 226 亿美元的巨额开支购买 114 架法国达索公司制造的“阵风”战机。这个订单不仅成为达索历史上单笔最大出口合同,也把“阵风”的平均单价推高到了约 1.98 亿美元。换个直观的比较来看,这样的单价几乎相当于三架中国歼?10C战机的总价。放到现代空战强调体系联合作战和性价比的背景下,这种高投入为何仍被印度接受,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其实,这次拟购的 114 架,常被称为“MMRFA 2.0”,是对 2012 年启动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FA)计划的一次变形延续。回顾当年,印度希望用一批新机替换老化的米格?21 与幻影 2000,吸引了包括美国 F?16、俄罗斯米格?35、欧洲“台风”与法国“阵风”等多款机型参与竞争。原计划是采购 126 架──其中 18 架由法国原厂交付,另外 108 架授权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在国内组装,既买飞机也想把技术和生产能力带回国。
展开剩余78%但这个看似兼顾性能与本土化的计划,遭遇了印度防务采购流程复杂、各方博弈激烈的现实。达索在 2014 年以技术优势胜出后,谈判却陷入僵局。印方要求对 HAL 在本土组装的 108 架承担全面质量保证,达索则以印度本地生产工艺尚未成熟、难以确保飞行一致性为由拒绝。关于质保范围、技术转移和费用分摊的问题,双方僵持了多年。直到 2016 年莫迪政府推动下,方案被压缩为 36 架,并全部由法国原厂交付,放弃了大规模本地组装的初衷。虽然这让项目继续推进,但等于放弃了原本想借采购实现的技术自主路线,也埋下了后续更大规模采购的结构性问题。
如今提出的 114 架计划,表面看是要填补印度空军的飞机数量缺口,但从深层看,也是在补救当年本土化战略受挫后的后果。对法国来说,这份订单不仅关乎军售本身,还与本国就业和产业链息息相关——“阵风”生产线维系着法国本土约 6,000 个直接岗位,间接支撑的产业链岗位更超过 3 万个。在法国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这样一笔订单既能为达索带来大量现金流,也成为法国政府稳住就业、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因此,经济与政治层面的考量,在谈判中往往会压过纯技术参数的比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采购论证过程中,印度军方并未把各款同代机型的实战比较作为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内部曾有一份评估报告显示,歼?10C 在电子战能力、任务灵活性和运营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这份文件并没有被列入最终的决策材料。反而,印方代表频繁引用“阵风”在利比亚、叙利亚冲突中的公开表现,以及其配备的 RBE2 有源相控阵雷达可达 200 公里探测距离等数据,来支撑选择“阵风”的正当性。这种有选择的信息采纳方式,引发了外界对决策合理性的质疑。
把印度的选择放到全球军贸格局中横向比较更能看出问题:同代中型战斗机中,美国 F?16V Block70 的单价约为 8,000 万美元,瑞典“鹰狮”E 型含配套系统的总价约为 9,000 万美元,即使是欧洲的“台风”,单机报价也在约 1.2 亿美元左右。而“阵风”单价接近 2 亿美元,且后续维护费用也很高。在 2016 年那轮 36 架采购协议中,印度还额外支付了 78 亿美元用于十年维护服务,折算下来每架战机每年维护费用超过 2,200 万美元。如此高昂的生命周期成本,在历史上并不常见。通俗地说,就像明知一款手机在续航或信号上有短板,却为了品牌或其他因素,仍然大规模采购一样。
达索显然敏锐地抓住了印度的痛点。在新一轮谈判中,法方并未一味放大性能参数,而是强调战略合作与有限技术回报。合同中包含了向 HAL 转移部分 RBE2 雷达组件组装权限、协助建立复合材料维修中心,并提供大量飞行员与技术人员培训的承诺。这些看起来像是有益于印度本土能力建设的条款,其实有其策略性:例如在雷达技术上,达索只同意把一些物理组装流程交给印方,但不会移交核心的信号处理算法或专用芯片制造工艺。换句话说,印度即便能在本地完成部分组装,也无法独立升级核心功能,未来仍需依赖法国在关键软硬件方面的持续支持。这样的“有限技术让渡”,在保护法国长期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印度在政治层面上对“技术回流”的表面诉求。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这次高价采购也带有明显的对冲意味。近年来,印度在军事合作上试图多元化采购来源,以增强在国际谈判中的筹码。但把武器采购高度政治化,往往会牺牲对装备实际战斗适用性的理性评估。现代空战的关键不只是单架战机的纸面性能,而是该平台能否无缝融入一个国家的作战体系并长期保持效能与可维护性。把目光只放在单一机型的光鲜参数,而忽视了整体作战网络与成本可持续性,最终可能让采购方在战术与战略上都付出更高代价。
发布于:天津市